基本信息
中文名称
铜
英文名称
copper atom
中文别名
线状铜、铜离子、铜粉/铜片/高纯铜/纳米铜粉、电解铜粉、超细球形铜粉、铜标液,铜标样、铜箔、水质铜标样
英文别名
cda110、cda101、m3r、cda102、m3s、cum3、ce1110、cda122、Copper
CAS号
7440-50-8
分子式
Cu
分子量
63.546
精确质量
62.9296
PSA
0.0
LOGP
-0.0025
编号系统
UNII
789U1901C5
物化性质
密度
8.92
沸点
2580 °C
熔点
1083.4°C(lit.)
闪点
-23°C
水溶解性
insoluble
稳定性
Stable.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acids, active halogen compounds, chlorine, fluorine, iodine, bromine, ammonia. May react explosively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.
储存条件
库房低温,通风,干燥,密闭封存
安全信息
RTECS号
GL5325000
安全说明
S5-S26-S16-S61-S62-S36/37
WGK Germany
3
危险类别码
R11
海关编码
7402000090
危险品运输编码
UN 3089 4.1/PG 2
危险类别
4.1
包装等级
III
危险品标志
F
危险性描述
H225; H301; H319; H371
危险性防范说明
P210; P260; P280; P301 + P310 + P330; P308 + P311; P337 + P313
危险标志
GHS02, GHS06, GHS08
信号词
Danger
生产方法及用途
生产方法
1.电解法以金属铜为原料,溶解于浓硫酸。配成电解液组成为:含Cu52.
3 g/L、H2SO4约20
0 g/L,电解液温度58.5℃,槽电压0.3
3 V,阴极电流密度1.8
2 A/cm2。经电解精炼,制得高纯铜粉成品。
2.将硝酸铜进行重结晶、干燥,并在800~850℃下灼烧以除去氮的氧化物。然后,把制得的氧化铜放入管式炉内的瓷皿中,并在250~300℃的条件下用氢气进行还原。用此法制得的铜呈粉红色粉末状,在较高温度(800~900℃)时,铜可黏结起来,而得到海绵状物质。
3.向硫酸铜的浓溶液中放入过量的锌棒、锌块或锌粉,通过置换反应使铜析出。当溶液褪色后,回收未起反应的锌,同时用加热到60~70℃的稀硫酸或稀盐酸浸泡含锌残渣的沉淀铜。在锌被完全溶解后,将沉淀铜转移至过滤器上,然后用稀盐酸、水洗涤,最后用乙醇洗涤,并在40~50℃的条件下将铜烘干。这一制法中也可用铁或铝来替代锌。
4.粉末状氧化铜,在管式炉中于135~150℃下通氢气还原,直至黑色氧化铜转变为玫瑰色铜粉为止。 停止加热,继续通氢气冷却,即可制得成品。若要制取在空气中相当稳定的粘结体,还原温度要控制在500~520℃
5.先将工业铜用稀硝酸 ( 或稀硫酸)和蒸馏水洗去表面污物,然后用硝酸 ( 或硫酸)溶解,作为电解液,采用较纯铜片作为阴极,电流密度控制在120A/m2,电解产物根据产品要求,可以经水洗、酸洗、脱水、干燥。
3 g/L、H2SO4约20
0 g/L,电解液温度58.5℃,槽电压0.3
3 V,阴极电流密度1.8
2 A/cm2。经电解精炼,制得高纯铜粉成品。
2.将硝酸铜进行重结晶、干燥,并在800~850℃下灼烧以除去氮的氧化物。然后,把制得的氧化铜放入管式炉内的瓷皿中,并在250~300℃的条件下用氢气进行还原。用此法制得的铜呈粉红色粉末状,在较高温度(800~900℃)时,铜可黏结起来,而得到海绵状物质。
3.向硫酸铜的浓溶液中放入过量的锌棒、锌块或锌粉,通过置换反应使铜析出。当溶液褪色后,回收未起反应的锌,同时用加热到60~70℃的稀硫酸或稀盐酸浸泡含锌残渣的沉淀铜。在锌被完全溶解后,将沉淀铜转移至过滤器上,然后用稀盐酸、水洗涤,最后用乙醇洗涤,并在40~50℃的条件下将铜烘干。这一制法中也可用铁或铝来替代锌。
4.粉末状氧化铜,在管式炉中于135~150℃下通氢气还原,直至黑色氧化铜转变为玫瑰色铜粉为止。 停止加热,继续通氢气冷却,即可制得成品。若要制取在空气中相当稳定的粘结体,还原温度要控制在500~520℃
5.先将工业铜用稀硝酸 ( 或稀硫酸)和蒸馏水洗去表面污物,然后用硝酸 ( 或硫酸)溶解,作为电解液,采用较纯铜片作为阴极,电流密度控制在120A/m2,电解产物根据产品要求,可以经水洗、酸洗、脱水、干燥。
用途
用作教学试剂。
合成路线
共找到17条合成路线 >上游原料
共找到9个上游原料 >下游产品
共找到17个下游商品 >